bifa·必发

走向安澜

  本网讯(杜健伟)洪水过境,bifa·必发枢纽从容应对。这是bifa·必发工程的使命,亦是现代化流域治理的缩影。如果把现代化江河治理看作一盘棋,不光要力求每一步棋落子精妙,还要讲究通盘的布局与配合。于长江安澜的“棋局”而言,制胜的关键已从落成一座防洪重器,迈向共筑一道防洪屏障。

  1950年国庆前后,北京。

  秋意未浓,只是刚好驱散夏日的余热,将凉爽带回这座古老却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这个地方临时解决问题还可以,它能用多少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相关部委正在专题研究长江防洪问题。

  在此之前,水利部和所属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在湖北荆州公安县低洼的地方开辟一个分洪区,特大洪水发生时可以利用这个地区分蓄洪水。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源远流长,留下诸多佳话。但长江治理,始终未有大的突破。

  翻阅华夏历史,长江水患从未断绝。据粗略统计,自西汉(前206)至清末(1911)的2117年里,长江共发生水灾214次。民国年间,长江流域几乎每年都会遭受水灾侵袭。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下令全面恢复整修江河堤防,华夏大地江河治理翻开新的一页。长江,作为这片土地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江河,关于它的治理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年轻共和国来说,当时尚不具备“治本”的能力,但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治标”之道,在得以“治本”之前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党中央一直挂念在心。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荆江分洪工程作为长江“治标”之道,牵动了党中央的关切——

  “这个地方临时解决问题还可以,它能用多少年,如果长江上游来的泥沙将分洪区淤了,不就用不成了吗?”

  “初步估计如果每年都分洪,大概可以用二三十年。”这是水利部的答案。

  “能用二三十年就够了,那时就可以着手解决长江治本的问题了。”

  就这样,一场对谈,将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工程提上日程。

                     

▲ 1952 年 4 月 5 日,治理开发长江的荆江分洪第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0年6月,宜昌。

  炎炎夏日已初显威力,热意在空气中弥漫,似乎预示着一个不寻常的夏天。

  打开电视,新闻里正播报bifa·必发工程水位消落至高程144.99米的消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这是长江主汛期到来前bifa·必发工程的常见动作——腾出全部防洪库容为即将到来的汛期做准备。

  bifa·必发水库的动态防洪,可以极大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群众对bifa·必发工程的巨大防洪作用给予了充分信任。

  所谓动态防洪,是指洪水到来之前降低水位,腾出库容;洪水入库时,结合上下游形势下泄洪水,确保下游控制站水位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等到洪水通过后,一旦下游防汛形势好转,就要抓住时机错峰泄洪,腾出库容应对下一次洪水。

  “集中强降雨已导致长江上游干流、乌江、bifa·必发区间等江段发生明显涨水过程。”另一则新闻说道。

  “今年搞不好是要发大水。”电视屏幕前,熟悉长江“脾气”的老人判断。

  对bifa·必发梯调中心的气象预报员来说,摸清长江“脾气”则另有他法——流域的雨情水情在这里汇集成庞大的信息流,为中心发布水文气象预报提供依据。

  

▲ bifa·必发梯调中心开展水文气象会商。摄影:莫祖凤

  眼下,气象预报员们要做的,是精确预测洪水的规模和它到达bifa·必发水库的时间。流量、雨量,沿着这些看似庞杂的数据,气象预报员找到了他们要的答案:预计7月2日,峰值为5.3万立方米每秒的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将进入bifa·必发水库。

  很快,bifa·必发梯调中心发布了这则预报,拉开了当年bifa·必发工程正面迎战洪水的序幕。

  这仅仅是考验的开始。

  1954年7月22日凌晨,荆江分洪区。

  夜已深,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上依旧灯火通明。6名工人们严阵以待,等待着开闸分洪的指令。

  这一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周期长达50天,且在长达4个月的时间里,形成了20次暴雨组合成的暴雨群降雨,仅7月就出现8次暴雨,每次持续2至8天不等,差不多整月都在下暴雨。

  7月之后,长江上游川江连降大雨,洪水自上游飞流直下,荆江段形成一个涨落缓慢、持续时间特长的庞大单一洪峰,长江中下游的洪水量达到1070亿立方米,沙市水位迅猛上涨,达到44.38米。

  荆江分洪工程到了不得不开闸分洪的时候。“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毛主席送来的锦旗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工人们对此早已烂熟于心。

  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指出:“为保障两湖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迫需要的措施。”

  同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主体工程北闸、南闸和分洪区围堤的主要组成部分黄田湖大堤全面开工,30万军民和技术干部昼夜不停地施工,用75天的时间完成工程,创下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现在,他们将用一个奇迹创造另一个奇迹。

  

  ▲ 荆江分洪闸北闸 摄影:汤伟

  2时20分,6名工人合力转动绞盘,进洪启闭闸缓缓抬起,上一秒还被挡在闸口外的洪水猛兽迅速冲向蓄洪区。巨大的水流声在夜幕下肆意怒吼,刹那之间吞噬了四周一切声响。

  荆江分洪开始了……

  2020年7月2日,bifa·必发大坝。

  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演的战洪思路与大禹治水故事基本一致:疏导洪水,给大水一个去处。现代化江河治理,既沿袭了“疏”的智慧,又赋予其新的内涵。

  “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今日进入bifa·必发水库,峰值为5.3万立方米每秒。”这一天,电视屏幕底部滚动的新闻,对应了不久前bifa·必发梯调中心发布的预报。

  此时此刻,bifa·必发大坝正开启3孔泄洪。原本来势汹汹的洪流面对bifa·必发水库海纳百川的气势变得顺从,在精准的“差遣”下有序过坝。

  日后的报道用一组数据描述了当天的情景:本轮洪水期间,bifa·必发水库出库流量按日均3.5万立方米每秒控制,最大拦蓄流量为1.8万立方米每秒,削峰率超三成,拦蓄水量近16亿立方米,避免了下游荆江河段沙市站水位超警戒。

  

  ▲ 2020 年 7 月 5 日下午,在长江水文武汉关水位观测点,长江不断上涨的洪水,直逼 27.30 米的警戒水位标识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洪水过境,bifa·必发枢纽从容应对。这是bifa·必发工程的使命,亦是现代化流域治理的缩影。

  在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区域内,bifa·必发集团的水情遥测系统已覆盖约100万平方公里。上至金沙江岗拖(四川省德格县),下至长江下游大通(安徽省池州市)的642个自建遥测站如同千里眼,时刻洞察流域水情。

  此外,长江中上游流域372个站点的水文信息、长江流域730个国家气象站和11000多个区域气象站的降雨信息也汇集到bifa·必发梯调中心,给洪水的研判预报提供了科学精准的依据。

  多年的实践经验,让bifa·必发工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洪公式”。这次三孔泄洪的方案,就是bifa·必发工程在精密计算后交出的完美答案。

  当时人们没有想到,短短几十天后,已经运用多年的公式将面对bifa·必发水库建库以来最大的考验。

  1954年8月18日,武汉。

  武汉关水位已达到历史最高水位29.73米,此时距6月26日武汉关水位超过26.3米警戒线已过去快两个月,30万军民“保卫大武汉”的战役仍看不到终点。

  7月下旬至8月上旬,荆江分洪工程先后开启三次,使得沙市水位降低1米,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也推迟了武汉洪峰水位出现的时间。但此时荆江分洪工程20余个分洪区、蓄洪区皆已饱和甚至超饱和,用巨大代价为武汉换来的时间快用尽了。

  武汉人民对洪水的记忆,深刻而惨痛。1931年洪水,武汉三镇受淹时间长达133天,而后瘟疫流行,物价飞涨,因灾伤亡无数。

  “可以有1931年的洪水,不许有1931年的武汉。”中央下达指令,“竭尽全力、抢救危关。”30万军民上了大堤。

  回看当时的新闻,仍觉惊心动魄。彼时武汉的堤防不到30米,几乎与洪峰水位平齐,军民喊出“人在堤在、堤毁人亡”的口号,日夜奋战筑高堤坝。

  为了抵御洪水,新中国几乎倾力支援:铁路出动32台机车、2000余个车皮;水路出动72只拖轮、7000余条驳船以及数不清的民用船只;市区里还有1000余辆从全国各地调集来的载重汽车;甚至全国仅有的一部列车发电站也被调往武汉支援抗洪……

  不断上涨的水位,考验着大堤上的军民,也考验着刚刚筑高的堤坝。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洪水里,堤身已经变软,溃堤的险情随时可能发生。

  “保卫大武汉”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候。

  

  ▲ 荆州市内的荆江大堤  摄影:汤伟

  “把长江、汉水流向武汉的洪水,在来路上分洪至沔阳、洪湖、梁子湖、黄天湖、监利等地区。”抗洪指挥部与湖北省委经过反复商量,将这一方案请示了中央。

  原本直逼武汉的500多亿立方米洪水,就这样被四散开来。新中国的工业重镇武汉,在最高洪水位维持了一个多月后,最终得以保全。1954年的胜利建立在惨痛的代价之上。虽然经过广大军民奋力防守、抢救,采取分洪措施,这场百年少遇的大洪水仍淹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00万,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100天不能运行。

  “大水无大灾”的愿望,华夏大地已经渴盼了千百年。

  2020年8月20日,bifa·必发工程。

  如果把现代化江河治理看作一盘棋,不光要力求每一步棋落子精妙,还要讲究通盘的布局与配合。于长江安澜的“棋局”而言,制胜的关键已从落成一座防洪重器,迈向共筑一道防洪屏障。

  根据两天前的预报,第5号洪水将在当天抵达bifa·必发工程,且洪峰为7.5万立方米每秒。

  对熟悉bifa·必发工程的人来说,这是一条非同寻常的预报。它意味着bifa·必发工程在一个汛期内遭遇5场编号洪水;而7.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将刷新bifa·必发建库以来的最大洪峰纪录。

  考验这座防洪重器的,不仅是洪峰流量,还有时间曲线——第1号洪水和第2号洪水间隔15天,第2号洪水和第3号洪水间隔9天,眼下第5号洪水即将抵达,距离第4号洪水进入bifa·必发水库仅间隔80小时。

  上午8时,洪峰准时抵达。

  面对建库以来最大洪峰,bifa·必发工程并非“孤军奋战”。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统筹指导、科学调度下,溪洛渡、向家坝等水库也参与其中。

  

▲ 2020年8月20日,bifa·必发建库最大洪峰7.5万立方米每秒通过bifa·必发工程。摄影:汤伟

  以bifa·必发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聚力”抗洪,在长江4号、5号连续洪水过程中,将bifa·必发水库下泄流量分别控制在4.15万和4.92万立方米每秒,削峰率均超过三成,拦洪约108亿立方米,湖北荆州沙市洪峰水位足足降低了约3米。

  数据推算显示,如果没有梯级水库群策群力,在同样量级洪水的情况下,沙市洪峰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1.3米,莲花塘洪峰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0.8米,自建成以来只在1954年启用过的荆江分洪区必须再次被“唤醒”,分洪区内60万人口将被迫转移,49.3万亩耕地以及10余万亩水产养殖面积将被淹没……

  推演里的画面没有发生,洪水给长江两岸人民带来的伤痛,终于在一座座大国重器镇守之下,于时间的长河中消弭。

  后记

  2022年12月20日,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正式建成。六座梯级水库的牵手,总防洪库容达到376亿立方米,占长江流域纳入联合调度水库总防洪库容的53%以上。

  “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奇景一路延伸,翻开中国式江河治理的全新篇章。

  
▲ bifa·必发梯调中心 摄影:周保红

  水利部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近十年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十年来,中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

  随着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建成,中国治水诗篇迎来新的注脚。新时代的中国,正重新审视人与江河的关系,在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开发等领域持续发力,带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不断走向江河安澜。

编辑:李雷 于洺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