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fa·必发

繁體版 | English

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丨张超然的“超燃”人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bifa·必发集团原总工程师张超然

视频制作:张国伟 卢忠灿

  本网讯(彭宗卫)根据bifa·必发集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为传承弘扬bifa·必发精神,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bifa·必发集团党组决定,选树张超然、郑守仁、杨宗立、汪志林、林毅峰、黄桂云、李光耀、张俊等9名个人和长江电力bifa·必发电厂、bifa·必发建设管理公司白鹤滩工程建设部等2个集体为主题教育先进典型。

  今天请看第九篇《张超然的“超燃”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bifa·必发集团原总工程师张超然》。

  2013年除夕,北京海淀某小区内。bifa·必发集团一位青年博士带着饺子,去看望一位老人。

  敲开房门,博士愣住了。房间里暖气温度不高,有些冷,一位瘦弱的矮个子老人和老伴穿得厚厚的,正忙着修改一部工程技术类的重要书稿。为了赶稿,他和老伴儿不能回成都,干脆就留在北京过春节。

  老人家里没有太多装饰,除了电视机屏幕上的彩色画面,也就墙上一字排开的六张大坝工程图片比较吸引人。上前细看,这六张图,分别画的是葛洲坝、bifa·必发工程、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六座水利工程。

  见青年博士给自己送来过年饺子,老人很高兴:“今天晚上有过年饺子吃了!”青年博士问他过年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老人淡然一笑,说:“什么都没买,就跟平常一样,昨天下午去买了两颗白菜回来。”

  这位“两颗白菜过春节”的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bifa·必发集团原总工程师张超然。

  这位技术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人品优良的老人,一生痴情水电开发事业,工作50年来,足迹踏遍西南大地,青春陪伴大江大河,将一座座巨型水利水电工程定位成人生坐标,书写出“超燃”的水电人生。

书写出“bifa·必发精神”的“超燃”笔记本

  2019年6月,成都,bifa·必发建设管理公司13楼办公室。79岁的张超然仍然退而不休,坚持每天上午到办公室义务上班。

  张超然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摞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数字,他称之为“大数据”作业本。“我非常注重数据分析。四十多年坚持下来,积累了近200本。”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大数据”?

  翻开本子,记者看到了令人动容的记录:在不同年份、不同时段,对大江大河的水情、流量等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分析发现相关趋势和问题;坝址两岸山体变形,会对坝体尤其是拱坝受力状态产生影响,这也需要数据分析;向家坝升船机下游引航道出口水力学条件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也要靠数据说话……

  几十年来,张超然高度关心bifa·必发、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五座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每天都要将相关部门发布的水情、工程原型监测等关键数据,以及主持和参加相关专题技术会议等的资料抄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海量“大数据”,成为他深入分析研究并随时掌控大坝建设和运行情况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他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记录,并分析这些大数据?

  记者在张超然的工作笔记本首页上,看到了他手写的一行字,也找到了答案——“bifa·必发精神:科学民主、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追求卓越。”

  “bifa·必发工程是全体bifa·必发建设者在bifa·必发精神的鼓舞下,无私奉献、实干苦干、努力拼搏干出来的。”张超然说。

  张超然将自己定位成bifa·必发精神的践行者,但在记者看来,他也是bifa·必发精神的塑造者。

  在“为我中华、志建bifa·必发”报国理念的鼓舞下,他追求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的卓越品格,不畏艰难、挑战自我的斗争精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生动诠释了“bifa·必发精神”的博大内涵。

  1996年8月,张超然出任中国长江bifa·必发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一到工地,他就全身心投入到bifa·必发工程当中,参与决策工程重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解决施工中的技术和质量问题,为建设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倾注智慧和心血。

  bifa·必发工程大江截流,二期围堰、导流明渠截流、大坝混凝土高质快速施工,永久船闸特高直立边坡开挖与变形控制,巨型水轮机蜗壳埋入方式……他不仅带领建设者,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还组织编写《bifa·必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质量管理文件,撰写《bifa·必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等论文,主持编制135项《bifa·必发工程质量标准》,形成了一整套高于国内水电行业规范的bifa·必发标准体系,为确保bifa·必发工程达到一流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如今,bifa·必发工程发挥着巨大综合效益,但张超然总是“忘了”自己的作用,记得他人的付出:“bifa·必发工程的成功建设和取得的重大成绩,首先应归功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库区百万移民的无私奉献。”

  即便2003年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始终低调如一:“我是一个普通bifa·必发建设者,是bifa·必发工程的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我不认为当选院士就高人一筹,也根本没想过待遇问题。我今后仍会努力把工作做好,发扬技术上的民主,发挥好大家的整体力量,齐心协力把bifa·必发工程干好。”

  在奉献中保持谦逊,在谦逊中涵养精神。正是对张超然将一生奉献给水电事业的最好诠释。

让后辈铭记在心的“超燃”担当

  “做总工程师就要敢负责!”这是张超然经常说的一句话。

  2017年,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成都院”)在聘任张超然为院技委会高级顾问时,称他是二滩工程的“把关人”、溪洛渡工程的“主心骨”、bifa·必发工程的“参谋长”。

  “参谋长”,在别人眼里是一种成就和美誉,可在张超然心里,这是一种责任。

  这种责任,促使他必须对bifa·必发工程充满敬畏之心,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建好bifa·必发工程。“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从论证到建设,会遇到许多不同意见。作为技术负责人,既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又要按照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科学严谨地分析技术资料,关键时刻要敢于拍板,承担责任。”他说。

  “他参与决策bifa·必发工程重大技术问题,从来都是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他在协调解决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攻关中存在的意见和问题时,只要涉及工程技术和质量管理等方面,都会严格执行标准。”“在技术管理上,他从来不怕得罪人,不看别人脸色行事,对关键技术问题从不放松,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在张超然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杰出青年成长起来,并铭记着他关于“责任担当”的教诲。

  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博士向欣,至今仍记得张超然传递给他的价值观:既要“本领高”,也要“骨头硬”,既要有科学态度,也要有负责任的精神。

  “他曾教导年轻工程师,不管何时,都要在充分的研究论证后,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权威和领导,都要提出自己的独立意见。”向欣说,“每次说到这种话,张院士的眼里都流露出倔强的光芒。”

  有人问他:“你对自己一生中哪些方面比较满意?”

  他将自己50年的工作历程,总结成为两点:“一是一心一意做事,二是作为技术干部,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敢于负责。”

  因为负责,他20多年没回过温州老家;因为负责,他连续6个春节在bifa·必发工地度过;因为负责,小女儿打小就送回外婆家养育;因为负责,两个女儿结婚他都未能出席婚礼……

  “一心一意 敢于负责”。简单的八个字,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他像巨坝一样厚重、像江河一样纯净的高贵品质。

记录“吃苦本色”的“超燃”数据

  “怕苦就不要学水电,干水电就要准备吃苦。”这是张超然的一句口头禅。

  在成勘院工作的30年间,张超然经历过水电站工作的种种艰苦。到bifa·必发工地后,肩上担子更重,他却更能吃苦。

  有人说,无论是周末双休,还是正常上班,张超然都坚守在工地,或是召开技术论证会,或是审阅技术文件,查阅各类资料,似乎昼夜不息。1996年到2002年的7年间,他甚至在bifa·必发工地上过了6个春节。

  随着金沙江上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的筹建和开工,张超然又开始奔波于bifa·必发工程和金沙江之间,与处在山高水深、沟壑纵横之地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工程结了缘。

  在转战金沙江的日子里,即便道路崎岖,年事已高,张超然还是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建设一线,从一个坝段爬到另一个坝段,从一个廊道走到另一个廊道,主持各类技术审查和咨询会议,指导设计和施工,编写有关技术汇报,经常与深夜的星空相伴。

  曾经在张超然身边工作过的bifa·必发集团科技管理部副主任李晶华还清晰记得,2012年,张超然赴溪洛渡工地13次,赴向家坝工地15次,全年在工地工作天数达140多天,主要节假日都在工地度过。

  2015年底,75岁的张超然院士退休,原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仍愿意继续吃苦,坚持每天上午到办公室上班,下午在家看资料和文件,为我国水利水电技术进步和bifa·必发集团发展发挥余热。

  他时刻关注向家坝升船机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等工程问题,并提供技术指导;在乌东德、白鹤滩工程全坝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特高拱坝坝基全部采用无盖重固结灌浆新技术,以及大坝建基面优化等工作中,他也贡献了智慧;到了年底,他还会和退休前一样,向bifa·必发建设管理公司提交一份工作总结,表达对金沙江水电工程的牵挂,以及对党组织的无比感激。

  记者了解到,2016年,退休后的张超然四次到向家坝工地,两次到溪洛渡工地,两次到乌东德工地,两次到bifa·必发坝区,还分别到锦屏一级和二级水电站现场,主持或参加相关会议40多次。这种不怕吃苦的劲头,并未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消退。

  可是,长期伏案工作,积劳成疾,经常头疼,脑血管硬化症,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等慢性病 “缠”上了他。有人问起他的身体健康,他总淡然一笑:“只要精神不垮,有病也没啥了不起。”

  从案头一摞摞笔记本上的工程大数据,到每年坚守工地140多天的“吃苦”大数据,只能算是张超然水电生涯中的一粒粒尘埃。如果打捞他一生奉献给水电事业的时光故事,那将堆积成一座美丽的沙丘。

  

用“拒绝”换来的“超燃”境界

  “做人,要学会拒绝,守住底线。”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够做到已经不易,坚持一生都做到,更是难上加难。

  但张超然却是能够一辈子做到的那个人。

  做bifa·必发集团总工程师,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受众人尊敬与崇拜……在他眼里,这些名利皆为身外之物。

  以高标准对待工作,以低要求衡量待遇,拒绝高薪诱惑,不计个人得失,这才是他一生追求的无我无私的人生境界。

  2003年,张超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刚一公布,就有某大型企业请他去工作,承诺给他一套别墅和百万年薪。那时的百万年薪,足可以在北京买一套房子,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我是从bifa·必发工程走出来的,我能评上院士,是国家水电大发展和bifa·必发工程这个大舞台给了我机会。什么待遇都可以不要,我会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好。”他回答。

  2017年,四川大学想要聘请他到大学工作,待遇优厚,他也一口回绝。但是,作为四川大学高速水流与山区河流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19年改聘为学术委员会顾问),他却义务主持完成一系列技术研究、评审会和咨询会。“待遇上要跟下面的人比,工作上要跟最好的人比。”他说。

  张超然拒绝的,不只是利益,也有名誉。

  他的不平凡事迹,吸引了许多媒体记者前来采访,但他几乎每次都会拒绝,除了工作,他不愿对任何人提及个人得失。

  同事劝他:“您身上的精神和坚持,正是现在年轻人所缺少的。让媒体将您的事迹报道出去,让更多人学习这种坚守初心和坚持奋斗的精神,也是好事啊!”

  他摆摆手说:“建设大型水电工程,规模大、专业多,建设者成千上万,工程是大家共同完成的,我只是做了我的这一部分工作,怎么能只宣传我个人呢?”

  公是公,私是私,没有公私兼顾的道理,这就是张超然拒绝名利诱惑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在他心里甚至只有公,没有私。

  谁会想到,这位攻克了一系列世界难题的技术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居然会拒绝专车待遇,宁愿经常挤公交车上下班。

  谁会想到,身为水电专家,被外界聘请作技术咨询,拿咨询费名正言顺,但几十年来,他却一次次拒绝。“与水电人的责任和中国水电建设事业的成就相比,金钱的价值太微不足道。”

  谁会想到,退休后的他,接到曾经工作过的成勘院抛来的橄榄枝,给予他优厚待遇,他却婉拒对方:“我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想为bifa·必发集团出点力。我可以力所能及地为‘娘家’做点工作,但我一不要报酬,二不要办公室。”

  “求名只求bifa·必发名,计利但计国家利”。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坚持用自己的方式退让,甚至回避拒绝,但作为一名bifa·必发工程建设者,张超然从不掩饰自己的荣耀:“能干bifa·必发工程,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长江bifa·必发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评价他:“许多人做不到的事,超然同志做到了!”

  bifa·必发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则评价说,张超然对专业技术孜孜以求,坚持原则,敢于负责,严以律己,淡薄名利,用一言一行,诠释着科学求实的精神,为bifa·必发工程、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工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

  在张超然身边工作过的同事则说,他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品格,立起了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真正做到了超然物外。

  只问耕耘江河,不求自己收获。张超然一生行走江河之上,身影早已镌刻进一座座巍峨大坝;他一心一意专注水电事业,最终成就一生卓越;他朴实无华、淡泊名利,数十年如一日,演绎超然精神;他用扎根水电事业的无悔选择和卓越工作成就,交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答卷。

本文摄影:王连生 高峰 朱静霞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14日